找到相关内容251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谈鸯掘摩的追佛、杀佛、观佛与赞佛

    rdquo;是观于心,“赞”是赞于口,观佛有功德,赞佛也有功德。如“大智度论”第四上说:   “过去久远,有佛名弗沙,时有二菩萨:一名...

    许智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2265910.html
  • 论学僧之成绩

    论学僧之成绩  作者:法尊法师  来源:《海潮音》1935年第十六第四号  一、绪 言  今日为本院第六学期开学之期,生员济济一堂,气象颇盛。我自奉院长太虚大师之命,来川主持院务,虽有一学期之久。然在我来之前,本院已开办四个学期了。而我去年一学期中,我所讲者为藏文及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,余如遍满诸法师讲之《俱舍》《集论》等课,依佛法五明摄之,所谓内明若是。夫内明之要,是在对治身心,身心既对治有方...

    法尊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1266330.html
  • 民间信仰中的烧头香

    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,供养塔庙。过是已后,当复供养二万亿佛。亦复如是,供养是诸佛已。”《妙法莲华经》第四:“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,礼拜供养七宝妙塔。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...、告香、插香、炷香等。佛教诞生以后,便以烧香用于迎请、供养佛菩萨之行事中。佛典中例子很多,早期佛教如《贤愚经》三:“王闻是已,悚然踊跃。即起人宫,洗浴香汤。更着新衣,上高阁上。四向作礼,于一切众生起...

    麦小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5866575.html
  • 新兴县六祖慧能大师八胜迹

    。3.高丽传本,为德异刊本,前有德异《略序》,分为十品,次第略有更动。与此本体例相同的有真朴重梓本及南京金陵刻经处1929年刻本。4.明南藏本,前有宋契嵩撰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》。不分品。万历四十八年赵琦美所刻房山石经本与此同一体例,但题下重校人不同。5.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《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》第二第四册刊登的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分为行由、般若、疑问、定慧、坐禅、忏悔、机缘、顿渐、护法...

    蔡景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0469440.html
  • 禅宗心性论对中国画的影响

    )[唐] 净觉:《楞伽师资记》一,《大正藏》第八十五。   (3)吴冠中:《我读石涛〈画语录〉》,荣宝斋出版社,1996年,第97页。   (4)(5)敦煌本:《坛经》三十五节,《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》第二第四册,中华书局1991年版。   (6)吴冠中:《我读石涛〈画语录〉》,荣宝斋出版社,1996年,第95页。   (7)徐小跃:《后期禅宗哲学思想研究》,禅学研究,江苏古籍出版社,...

    白晓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0669950.html
  • 深圳弘法寺佛教修学体系建设刍议

    摄诸众生,用佛教的智慧却除诸魔,以此来取得成就。《深密解脱经》第四云:  “观世自在菩萨白佛言:‘世尊,世尊菩萨云何学此诸学?’佛言:‘观世自在,有五种观法学此诸学。何等为五?所谓依诸波罗蜜说法,依...修行三个方面。因为这是佛教慧学的基础,所以三者统称“三慧”。  《大毗婆沙论》九十五云:  “闻所成慧者,谓于文义如理决择;思所成慧者,谓不净观、持息念及念住等;修所成慧者,谓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、...

    释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570750.html
  • 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

    杂志第十二第四期) ...

    梅光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1873431.html
  • 财色名见污蔽心,闻法识破好持戒--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(中二)

    若人能破重邪见,心无疑网,则具正念。”(第四)《成实论》说:“人得世间上正见,虽往来生死乃至百千岁,终不堕恶道。”(第九)   邪见对我们的伤害最厉害,不信有前生后世,不信三世因果、六道轮回,那...著,故为钝;下二,学者所求,故为利。此且一往分之,然有具四,或复互轻,不必一定。”(第二)   (一)破财色   世间人追求物欲,物欲的代表是钱财,从生到死都为了它,一生都被它绑得死死的。情欲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3481697.html
  • 学修能断惑业苦 进趣菩提依三学--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(上一)

    散故,定、慧二法而对破。病因药差,机藉教修,然后业尽惑除,情亡性显。教门虽广,岂越于斯!大、小(大 乘、小乘)同修,证中有别。故云大、小正行,三学为本也。”(第四)龙树菩萨《劝发诸王要偈》说:“增上...为烦恼杂染所染,或为业杂染所染,或为生杂染所染,于生死中长时驰骋,长时流转,无有休息。或在那落迦,或在傍 生,或在饿鬼,或在天上,或在阿素洛,或在人中,受诸苦恼。”(第七十六)这三种杂染再详细地开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481712.html
  • 学诚法师在第十二届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大会上的基调发言

    若善若恶,皆由心起。”(第五百六十八)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说:“以清净心为善业根,以不善心为恶业根,心清净故世界清净,心杂秽故世界杂秽。我佛法中以心为主,一切诸法无不由心。”(第四)佛教之道,甚深...?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。谓缘无明行,缘行识,乃至纯大苦聚集,是名增法。云何减法?谓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。所谓无明灭则行灭,乃至纯大苦聚灭,是名减法。”(第十四)在《浴佛功德经》中有云:“诸法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学诚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10/08564992558.html